行动诠释责任 情感抚慰心灵
当时光沉淀为历史,总会涌现出闪耀着奉献之光的人,他们被称之为榜样。近日,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新疆)现场交流活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办。整整100分钟,一位位月度人物和访谈嘉宾讲述着自己的平凡故事。而现场观众却从这些故事中,读出了他们用行动诠释责任、用情感抚慰心灵的医者仁心。
“到祖国最艰难的地方去”
榜样是看得见的正能量,“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正是来自身边的榜样,他们可亲可敬,可感可信。
一位老人的到来,让活动现场的喝彩声经久不息。1955年大学毕业时,他在毕业志向表上写下“服从组织安排,到祖国最艰难的地方去”。作为第一代支援边疆的医护工作者,他自学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如今87岁高龄,扎根新疆63年,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医疗骨干。他就是“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9月月度人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何秉贤。
“那时得知自己要到新疆工作和生活,太激动了!”祖籍浙江的何秉贤,总爱说自己是新疆人。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新疆医科大学成立,他的学生遍布新疆各市县。如今,何老仍每天工作在临床,给年轻医生们讲解病例,探讨前沿技术。
随着视频短片的讲述,“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7月、8月、9月月度人物的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骨二科副主任步建立远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8个月与队员共接诊患者8000余人次,获得了联合国和平荣誉一级勋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孙敬武牵头承担国家先天性聋儿抢救项目——人工耳蜗植入,让1000多名聋儿受益;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大垴包村卫生所医生陈金正,20年如一日,每个月都到12个自然村开展预防接种,每3个月进行一次慢性病患者回访,每年给65岁以上老人体检,被亲切地称为“铁脚村医”……他们无不胸怀大义,为守护百姓健康、建设健康中国默默付出着。
为患者挑战生命禁区
观众席中,一个维吾尔族姑娘始终凝视着舞台。9月27日刚刚重见光明的祖丽胡马尔来到活动现场,只为看一个人。
2017年5月26日,本该大学毕业的祖丽胡马尔突然患上了名为葡萄膜炎的眼部疾病,不到10天,祖丽胡马尔失明了。之后一年,祖丽胡马尔一家走遍全国多家医院,无济于事。将要放弃之时,“一位阿姨跟我说,去重庆找杨教授,他有办法”。
祖丽胡马尔口中的杨教授,正是“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7月月度人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杨培增。杨培增坚守着一句话,“此生只追一只羊”。他始终致力于葡萄膜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30多年不断探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提出葡萄膜炎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杨教授见到我时说,给我一个亮亮的世界。”今年9月26日,杨培增给祖丽胡马尔实施了手术;9月27日,祖丽胡玛尔重见光明。
手术台前,他们倾注全部心血;手术刀上,凝聚着他们无限的责任与爱心。2018年7月月度人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俊廷,也是这样一位仁心仁术的医生。
一根发丝的直径,肉眼几乎难以分辨。而人体的生命中枢——脑干领域,密布着细如发丝、阡陌如网的神经系统,张俊廷就是一位在复杂的神经网络间进行手术的医生。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剥离患者脑部的肿瘤,还要保证患者的术后状态。可以说,那是在挑战生命的禁区。
“手术必须做到精致,剥离肿瘤要像雕刻一样,那才是对患者负责。”张俊廷每年基本要完成500例手术,最长的一台手术做了17个小时。面对巨大压力,他说:“我将坚守在颅底手术的道路上,继续开拓前进。”
危难之时顾不上害怕
“危难之时,医护人员的使命感会升华。”2018年7月月度人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主任护师成翼娟讲述了另一种医者故事。
屏幕上展现的两张照片,记录着成翼娟两次灾难救援的经历。第一张老照片黑白泛黄,年轻的女孩背着药箱,攀挂在铁索上,脚下是湍急的河流。“那就是当年的我。”成翼娟说,1976年四川松潘、平武地震时,她穿梭在震区,为患者送药。
第二张照片上,一位少女凝视镜头,温婉动人地笑着。“您还认识她吗?”主持人问道。“我当然记得!”成翼娟有些动容,“这是当年的‘坚强女孩’,小姑娘长大了。”2008年汶川地震,成翼娟所在的华西医院护理团队在北川县开展救治工作。当年还在读初中的“坚强女孩”被废墟掩埋了十几个小时,当她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来后,患上了创伤后压力综合征,成翼娟和护士们时刻陪着她。如今,当年的小女孩走出了灾难的伤害,成为硕士研究生。
“面对两次地震灾害时,您不害怕吗?”主持人问出心中的疑虑。“我们害怕,但顾不上害怕。”成翼娟说,汶川大地震时,华西医院共接收了2800多名伤员。“当看见这些鲜活的生命被压在瓦砾下奄奄一息时,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职责感和使命感便在心中激荡。这种感觉会让你忘却一切,只希望能争取更多的时间,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爱挽留这些鲜活的生命。”
面对地方病勇于向前
活动现场,有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的队伍——地方病防治团队。他们接过老一辈地方病防治专家的接力棒,一次次深入祖国大江南北、边陲僻壤,面对地方病的肆虐勇于向前,为病患点亮健康的明灯。
西南交通大学地方病研究所郭雄教授是著名大骨节病防治专家殷培璞的学生。殷培璞曾为病患做过1000多例大骨节病手术。20年来,郭雄与恩师殷培璞休戚与共,接过了大骨节病防治的接力棒。他说,殷教授生前有3个心愿,一是防治大骨节病从娃娃抓起,二是抓紧对现症患者的救治,三是找到大骨节病的病因。“第一个心愿达成,第二个心愿正在路上,第三个心愿我辈一定尽心竭力。”
“30年过去了,曾经的克丁病小山村,现在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卫生计生委原地病办主任艾尼瓦尔·热合曼哽咽着说道。30年来,为了控制和消除碘缺乏病,他和同事们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我们不只是在治病,还是在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他用30年时光守护了边疆“最后一公里”的村庄。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卫生院院长陈凡经,一辈子守护着他的鄱阳湖。44年,陈凡经不离不弃守护着孤岛,把血吸虫病肆虐的“瘟神岛”变成了“幸福乡”。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坚守:“医生的工作就是迎来新生,送走永别。把深受疾病困扰的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们医护工作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