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英德长效补偿激发基层活力
近日从广东省卫生部门获悉,该省英德市按照“两定一补三保障”(定收入、定支出,收支差额据实补偿,保障人员工资、保障正常运转、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台了基层机构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偿暂行办法及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激发了基层医疗卫生系统人员活力。
英德市通过财政对基层机构的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离退休人员全额工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亏损等经费给予足额补助,每年定额安排事业发展经费。改革前,市财政每年投入卫生经费约160多万元。改革后的2011年当年市财政就投入2140万元,到2017年增加到1.6亿元。同时,基层机构业务收入全额上缴市财政,并全额返拨市卫生计生局,由市卫生计生局统筹2%~5%设立统筹基金后,返拨基层机构,用于统筹解决基层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所需资金、弥补经常性收支亏损,以及支持弱小基层机构生存发展问题。
该市人社部门允许基层机构根据业务收支情况,突破按文件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创新收入分配机制。基层机构向市卫生计生局提出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的申请,市卫生计生局根据各基层机构业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批,年度绩效工资增加总额控制在基层机构扣除药品、材料、检查、检验收入后的纯服务性收入50%的额度内,剩余部分用于卫生事业发展。
为破解人才招引难题,该市对医技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建立“编制池”管理制度,医技人员可在当地基层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将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及儿科、影像、病理、妇产科、精神科等5个专业中级职称人员列为紧缺专业人才,简化招聘手续,并对引进的高级人才给予一定的人才津贴和“安家费”,近3年公开招聘625人、自主招聘60人、引进紧缺人才42人;根据广东省实施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有关精神,把卫生院划分为三类,每类按职称划分为5个档次,岗位津贴根据分类分档的原则,按照人均1000元/月的标准发放。通过拉大三类和二类、一类卫生院补贴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边远山区“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问题。
2017年,英德市在广东省57个县级医疗服务能力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五,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三,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