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重浒苔袭击青岛海面,山东网友喊话:“江苏能治理一下吗?”
“海边真的臭死了!”有游客在网上抱怨,青岛海边已经被大片浒苔包围,“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浒苔的腥味。”还有网友调侃:“欢迎来青岛看大草原”。
7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青岛看到,海中有大量浒苔密集分布,远远望去如同“海上草原”。多艘船只正在打捞海苔,为方便打捞,工作人员在海上还设置了拦截网。在青岛栈桥附近的一个浒苔临时安置点,工作人员将打捞起的浒苔堆成了一个小山丘,散发着刺鼻的味道。
工作人员正在打捞浒苔。(本刊记者 周群峰摄)
今年入夏以来,山东青岛近海遭遇浒苔侵袭,这是该市15年来浒苔灾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预计浒苔对青岛的影响将持续到8月中旬。
青岛市委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浒苔在青岛不是新鲜事儿,但今年确实太多了,现在正在全力以赴开展打捞工作。大约从6月初开始打捞,截至7月7日,青岛市累计出动船只10000余艘次,打捞浒苔超35万吨。“只要天气允许,在没有大风大浪等情况下,打捞船只每天早上(凌晨)4点半就开始巡查,准备打捞,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多。部分船只甚至在(凌晨)3点半就开始巡查。”
浒苔清运点设置的路牌,提醒游客绕行。(本刊记者 周群峰摄)
“是之前最大年份(2013年)的2.3倍”
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当前,黄海海域浒苔灾害规模已创历史最大值。其中,6月26日,黄海浒苔分布面积约60594平方千米,覆盖面积1746平方千米,是之前最大年份2013年的2.3倍;6月30日青岛所辖海域浒苔覆盖总面积达到峰值,约551平方千米。
资料显示,浒苔属于石莼属藻类,丝状多分支,无毒,在失去水分后会发出恶臭,包括浒苔、缘管浒苔等40余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海洋中。虽然无毒,但浒苔大量繁殖也能遮蔽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死亡的浒苔也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还有研究表明,浒苔分泌的化学物质很可能还会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浒苔暴发还会严重影响景观,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因此,业界将浒苔一类的大型绿藻暴发称为“绿潮”,视作和赤潮一样的海洋灾害。
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科研基地主任宫庆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青岛光照适宜,降雨丰富,营养盐从陆地到海上的运输强度比较高,海水水温较往年偏低。所以“温光盐(光照、营养盐、水温)”三者因素叠加,形成了浒苔的最佳生长条件,导致暴发。
上述青岛市委受访者称,浒苔生长需要一个合适的水温,水温超过25或26度后,浒苔就会慢慢消亡。“开始是一边打捞一边生长,现在(峰值过后),浒苔的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都在降低。”
清理人员正在将浒苔装袋。(本刊记者 周群峰摄)
中国生态学会理事、海洋生态专家陈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青岛浒苔灾害往年在7月底结束,今年专家根据水温、气温、浒苔分布、打捞进展等估算,今年要持续到8月中旬结束。
大大超出往年的浒苔,就算被打捞干净,如何处置也是难题。
央视报道称,青岛市对打捞的浒苔进行脱水、压缩后,将以浒苔为原料制成多种海藻有机肥。为利用浒苔,中国海洋大学成立了海大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现“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将浒苔晒成干粉,做成家畜的饲料添加剂或海藻肥,但是处理量还远远不够。“主要是生产能力有限,而浒苔打捞数量也不好预判,比如今年可能打捞30万吨,但明年可能只有10万吨,所以也不好为提高加工量而盲目扩建工厂。”宫庆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绝大多数被打捞起的浒苔,只能采取填埋处理。但有受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浒苔填埋后会带来一定的土壤盐碱化、污染地下水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浒苔来源的鲁苏之争
“江苏能治理一下吗?山东孩子默默发问。”一位网友写道。
多个信息源显示,青岛浒苔泛滥的原因与苏北海域的浒苔北漂有关。新华社报道称,历年的卫星监测和船舶跟踪监测显示,黄海南部海域浅滩大规模紫菜养殖筏架是浒苔大量繁殖、增生并最后漂浮入海的“温床”。
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有浒苔绿潮在洋流和风力作用下从黄海南部向北漂移,并在山东沿岸登陆。据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中心监测,5月17日卫星首次在苏北浅滩附近海域发现成规模漂浮浒苔。随后,浒苔向偏北方向漂移,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迅速增大。
在栈桥附近的一个临时存放点,堆积着大量浒苔。(本刊记者 周群峰摄)
宫庆礼认为,江苏一些沿海城市的紫菜养殖主要借助筏架、网帘、竹筏等,上面会附着浒苔幼苗。紫菜属于低温性海藻,一般水温到了15度,生长旺盛期就过去了。进入5、6月份后,温度升高,浒苔就变成优势种(浒苔最适合的水温是20~25度)。一些紫菜养殖户在养殖结束后,不及时回收筏架、网帘等。在季风影响下,这些工具附着的浒苔会随着海浪一路向北,流向青岛等地。
关于这些浒苔为什么没有暴发在距离更近的日照市,而是集中在青岛暴发?宫庆礼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称,青岛有大量人口,污水排放入海的量也大,海水中营养盐更丰富。“山东省日照市虽然离江苏更近,但是在浒苔漂移到日照海域时,还属于原发状态。在漂移过程中,浒苔不断生长,到了营养盐最丰富的青岛时,就更易暴发。”
陈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浒苔在江苏、山东等海域都有分布,但平时分布量很小。近10多年来,造成青岛等海域浒苔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盐城、南通等地的渔民清理紫菜筏架,把筏架上附着的浒苔落入海水,形成种源,沿着海流向北漂移,呈现指数级生长,每年6、7月份到青岛海面时,水温合适,海水肥沃,快速生长形成浒苔灾害。其次,一些渔民给养虾蟹的池塘换水时,将水中附着的浒苔排放到了海里,也形成第二个种源。
陈尚说,今年青岛海域浒苔尤其严重,也有老天不帮忙的因素。从2019年开始,自然资源部组织江苏省及其所属盐城、南通等地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紫菜养殖区早期集中打捞浒苔,前年和去年取得了显著效果,浒苔规模明显减少。但今年5、6月时,江苏黄海一带出现暴雨、大风、龙卷风等,一些已经回收的筏架等被打散掉进了海里,增加了入海的浒苔种源,导致浒苔源头处置效果降低。
他称,自然资源部、中科院、农业部、中国海洋大学等专家有多种科学证据表明,青岛等海域浒苔来自江苏海域的输送,与江苏的紫菜养殖有关。但江苏海洋、水产的部门对此有不同认识。
6月28日,江苏省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通报浒苔防治工作进展时表示,江苏全省共清退紫菜养殖面积6万亩,压减紫菜养殖用海9.6万亩,并于5月8日前将紫菜筏架、网帘和缆绳等设施全部清理上岸,提前结束紫菜生产。
栈桥附近,一名游客正在观望浒苔构成的“海中草原”。(本刊记者 周群峰摄)
对此,宫庆礼认为,紫菜一般到每年10月下旬就在海里养,11月中旬开始收,每隔半个月到1个月收一茬,连续收七八茬。每年12月份,浒苔幼苗就长到紫菜网帘等工具上了。次年1、2月份时,浒苔就开始生长。也就是说,今年5月份紫菜养殖结束时,被遗弃在海里的浒苔幼苗就已经开始漂流北上了。
陈尚建议,先不考虑责任者识别问题,江苏、山东两省要想办法加强合作,联合治理,引导源头的养殖户改进紫菜生产方式、做好养殖筏架回收工作。可以在省际之间建立横向的生态补偿制度,把从江苏海域进入山东海域的浒苔覆盖面积作为计算生态补偿金额的依据,双方商定一个浒苔覆盖面积。如果从江苏海域进入山东海域的每日累计浒苔覆盖面积少于这个考核指标,山东给江苏一定数额的补偿资金;如果超过,江苏补偿给山东一定的资金。输送的浒苔覆盖面积由自然资源部进行考核,补偿资金用于浒苔灾害防治综合治理。另外,还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防控措施,降低因天气原因造成已经回收的养殖筏架被打散入海概率。因浒苔前期预防、后期打捞、处理等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还得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宫庆礼称,治理好浒苔还需要很长时间,要想取得长效机制,应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机制,将这项治理工作列入一种常态化事项;设立生态补偿公益项目,加强专业浒苔打捞设备、船只的研发和制造,提高海上浒苔打捞效率;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长江以北的省市形成省际间的协同治理,山东和江苏两省之间也不要相互推诿,要加强联防联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