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队讲述支援湖北难忘经历
【来源:法制日报】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在支援湖北抗疫工作中,公共卫生人员落实防控措施,加强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单位、场所和人群做好防护,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今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作为中国疾控队伍代表,中国疾控中心驻武汉流行病学调查队队长、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防控组驻武汉市环境卫生与消毒专家工作队队长、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姚孝元,驻黄冈检测队队长、病毒病所曾毅院士实验室副主任张晓光今天亮相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讲述了疾控队伍在支援湖北工作中的难忘经历。
建立流行病学联合调查机制
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锁定并控制传染源,及时隔离密切接触者、精准切断传播途径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丁钢强回忆说,在武汉工作期间,中国疾控中心的流调队和当地疾控中心密切合作,建立流行病学联合调查机制。很多流调队队员下沉到一线,开展现场指导防控工作,坚持向上溯源、向下追踪,必要的时候开展面对面调查。
“大多数城乡居民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不太了解。”丁钢强坦言,其实就是通过各种线索的排查、摸索,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掌握人员的活动轨迹、明确传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以便尽早采取医学观察和隔离等措施,阻断疾病传播。
“高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要求早、快和全面,如果慢了、漏了,很可能导致一些感染人群没有被及时发现,造成新的传播。”丁钢强说,这就要求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不仅要有临床知识和公共卫生知识,还要有流行病学基本功,既要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调查技巧,更要掌握沟通交流技巧。
做好流调,调查员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丁钢强说,“调查记录不单纯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个调查档案,为后续防控工作提供决策奠定基础。”
科学精准有效消毒并非易事
据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国疾控中心共选派130多名环境卫生消毒的专业人员支援湖北,与湖北本地的疾控人员并肩开展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社区环境卫生与消毒指导以及全人群健康防护宣教。
在湖北,疾控队员深入街道、走访社区、查看小区,开展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姚孝元介绍说,“从踏入小区那一刻起,他们基本上就竖起耳朵、瞪大眼睛,查找小区防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观察小区疫情防控管理是否规范、卡口是否有人员出入登记制度、是否配置相关消毒用品、工作人员防护是否到位等。
“消毒是切断新冠肺炎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如何做到科学消毒、精准消毒、有效消毒并非易事。”姚孝元说,针对不同场所和不同场景,需要用不同消毒方式,做到精准施策、分类指导。
姚孝元坦言,消毒工作不仅是技术活,还是一个体力活。消毒人员每天背着消毒桶大概有50多斤,每次消毒作业时间近4个小时。消毒人员的体力消耗非常大。
另外,含氯消毒剂和过氧化物消毒剂都具有强氧化性、强腐蚀性,对消毒人员的眼睛、呼吸道有较大刺激。“消毒场所很多情况下都被病毒污染过,因此消毒人员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危险无处不在。”姚孝元说。
消毒是防病工作的需要,不过,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如对室外空气消毒、室外环境大面积消毒、人体喷洒消毒,消毒剂的浓度越高越好,消毒次数越多越好等消毒误区。姚孝元说,“对疾控人员来说,如何发挥专业引领和技术指导,保证消毒科学有效非常重要。”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疾控队伍
从1月30日起,中国疾控中心从国家疾控中心和各省级疾控中心抽调骨干力量,派往湖北像武汉、黄冈、孝感,结合当地疾控开展工作。
新冠病毒检测需要穿戴三级防护装备,包括连体防护服、双层手套、隔离衣、靴套、保护眼睛的眼罩或者面屏等。不过,疫情早期,防控物资不足的情况在各地普遍存在。张晓光坦言,“以我在黄冈参加援助为例,最紧张的时候,防护物资特别是防护用品只能维持两天。”
据介绍,一个检测流程,从样品清点、核对到核酸提取,再到扩增检测报告,整个流程需要6小时到8小时。“我们检测队员一个班次进入实验室用一套工作服,连续完成这些工作,其间不能喝水、吃饭、去厕所,为的是节省防护服。”张晓光说。
张晓光说,在从事实验室的检测工作方面,检测队抵达湖北后,援助队员与当地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在很短时间之内完成大量疑似病例和密接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与此同时,检测队收集临床标本运回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病毒核酸基因序列分析,为诊断试剂的研制和疫苗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除实验室检测外,检测队承担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训。”张晓光回忆说,在支援湖北期间,他们通过现场演示、指导视频教学方式对本地工作人员开展了多场次培训。
张晓光说,希望通过实验室人员培训、流调培训等工作,提升当地疾控人员应对疫情能力,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疾控队伍,整体提升检测能力和疫情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