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接种疫苗 家长存三类误区
【来源:北京青年报】
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2000年以后,中国儿童预防接种进入免疫规划阶段,免费接种的疫苗覆盖的病种越来越多,到2007年已经有14种疫苗,能够预防控制15种传染病。同时,政府一些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漏种情形的发生。绝大多数城市规定,学龄前儿童需接种国家免疫规划要求的所有疫苗。
尽管预防接种率较高,但仍然存在部分漏种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杨明介绍,主要可总结为三类:
二类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第一个误区是,不少家长认为既然疫苗分为一二类,就说明重要程度不同,二类疫苗可种可不种。杨明表示,一类二类的区分并非仅仅依照病种的轻重缓急,还与当下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疾病流行情况相关。而且一二类疫苗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会有更多的二类苗划为一类。
“相当一部分二类疫苗覆盖的也是很重要的传染病,但是现阶段财政状况可能无法做到全部免费接种。”例如13价或之前的7价肺炎疫苗都属于二类疫苗,是很有必要接种的;甲肝、麻风腮曾经均属于二类疫苗,现在都转为了一类疫苗。可见,二类疫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尽量接种。
疫苗保护率是百分百吗?
第二个误区是,不少家长认为打了某个疫苗就可以完全预防同类传染病,比如打了肺炎疫苗就不会得肺炎。杨明介绍,绝大多数疫苗的保护率不超过90%,例如流感疫苗的保护率大约在60%~70%。
引起肺炎的病原体有很多,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家长所称的“肺炎疫苗”其实是将“肺炎链球菌13价疫苗”简化了,它预防的是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炎,并不能对所有类型的肺炎免疫。但肺炎链球菌不仅是小儿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肺炎死亡的重要病原,所以还是建议家长有条件时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还有一个例子是手足口病疫苗,它正确的名称是“EV71病毒疫苗”,针对的只是引起手足口病的将近70种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但EV71病毒是引发大多数手足口病的元凶之一,还易引起重症手足口导致死亡。这些例子足见接种的必要性。
疫苗接种有反应正常吗?
第三个误区是关于疫苗质量问题。有家长认为打完疫苗孩子出现发烧等反应,说明疫苗质量不好;还有家长自己找渠道买国外疫苗,冷藏带到医院来接种等等。
杨明表示,疫苗的接种反应是可以预见的,是人体对疫苗当中的一些成分出现的免疫反应,由孩子的个体差异引起,有一定概率发生。对于说明书提到的常见的接种反应,家长不必紧张,数天之内症状会逐渐自然消失。“有一点家长可以放心,大概率会出现严重反应的疫苗是不会在人群当中接种的。”
相对应的是,疫苗接种完没有反应,家长也会担心是不是接种没有成功?例如大多数卡介苗的接种位置会形成一个疤痕。但实际上,也有10%的孩子即便接种成功,也不产生疤痕,这也是个体差异造成的。
对于国产疫苗和国外疫苗的差别,杨明表示,国内的疫苗制备工艺已非常好,一些疫苗,例如乙肝疫苗的制备工艺并不复杂。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国产和进口的疫苗质量相差不大,大多可以互相衔接。建议家长不必纠结国产和进口,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经济能力选择即可。
至于自己带冷藏的疫苗到正规医疗机构接种,则会被医疗机构拒绝接种。这是由于疫苗的冷链运输对全程温度的误差有严格要求,以此来保证成分有效。个人冷藏达不到这样的条件,可能导致疫苗失效甚至带来副作用。
小贴士
疫情耽搁 疫苗适龄可补种
今年突发的疫情,让一些宝宝的疫苗接种计划受到了影响,不少家长关心补种问题。杨明强调,除了特别严重的传染病如被猫狗等动物咬伤后的狂犬病疫苗必须及时接种等,还有极少数如进口轮状病毒疫苗超3月龄不能接种之外,绝大多数的疫苗其实都可以进行补种。
举例来说,乙肝疫苗的接种剂次是3次,常规在出生时接种第1剂,1月龄接种第2剂 ,6月龄接种第3剂。在新冠疫情期间,如果宝宝只接种了第1剂乙肝疫苗,未能及时接种第2剂,由于体内存在“免疫记忆”,也不需要重新开始整个接种程序,只需在合适的情况下,及时补种第2剂即可。
一般来说,家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接种门诊,都可以接种到国家规定的疫苗。按照接种证或者接种卡按时接种即可。北京和睦家医院对宝宝全程进行健康管理,疫苗接种被纳入健保体系,除了按时通知提醒家长外,每一次接种前会进行查体,评估孩子的身体状况。此外,还可对漏种的情形制定个体化的补种方案,给国外或外省市来京的宝宝提供疫苗衔接方案。目前北京和睦家的7个卫星诊所中有5所可以接种疫苗,下沉的社区网络服务让接种更加便捷。
现阶段补种疫苗是否安全?杨明表示,按照政府要求,医疗机构将发热和不发热患者进行分区管理,入院时会进行体温测试、扫描健康码等严格的筛查步骤。同时,和睦家将接种疫苗的儿童与其他疾病儿童也进行了区域划分,处于隔离期的儿童会推迟疫苗的接种,多措并举,保障疫苗接种儿童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