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强进口食品新冠检测,加拿大却称这是在搞贸易限制
自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平息后,进口食品的外包装成了最常听到“核酸检测呈阳性”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仅11月15、16、17、18这四天,就有西安、福州、厦门以及一艘俄罗斯渔船共计至少四处地方在进口食品的外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不断出现的阳性报告充分说明疫情防控切不可掉以轻心,可国际市场上的一些食品出口大户却认为,中国这是在搞贸易限制。
据路透社11月17日报道,加拿大代表在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WTO)11月5-6日举行的会议上宣称,中国对进口食品进行核酸检测并拒绝结果呈阳性的食品是“不合理的贸易限制”,敦促中国停止这种行为。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同日的报道显示,几个月来,对华食品出口商因为中国加大了对进口食品的检测力度日益沮丧,甚至滋生了不满情绪,宣称中国的做法有悖国际规范。
一位驻北京的匿名外交官给出的理由是:“我们没有收到任何实验室分析报告...没有给出任何证据...卫生当局应该分享检测结果。”
加拿大方面也声称,中国的措施没有科学依据。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等食品出口大户以及近年来对华食品出口增长迅速的英国均表示支持加方的观点。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还称:“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的传染与食物有关。”
中方对这种说法做出了回应,表示这一措施是“基于科学依据的临时行动”,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
中方还举例指出,中国疾控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而且从疫情数据上看,质疑中国防疫措施的国家里,除澳大利亚情况较为稳定,其他国家无不是处于防疫态势严峻的欧美两地,美国和巴西更是有着全球第一和第三的累计确诊病例数。
11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特别点名批评了这两个地方,表示欧美国家的疫情极其令人担忧,医务工作者和卫生系统已濒临极限,那些放任病毒蔓延的国家是在玩火。
质疑中国防疫措施的英国、墨西哥、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的累计病例变化情况 图表来源:牛津大学用数据看世界网站
遗憾的是,外媒依旧在不停地“挑刺”,称中方没有公布实验数据,实验未经同行审查等等。值得注意是,哪怕是在戴口罩预防新冠肺炎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如德国直到今年6月才由实验得出结论称:戴口罩确实有助于防控病毒传播。
新冠肺炎固然不是食源性疾病,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可以说我国消费者感染风险极低。
但是,同冷链食品相关的无症状感染者案例已发生过不止一起。
11月17日,天津通报第4例本土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案例,此人居住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为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搬运工,系天津第93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工友及室友。
11月10日,天津市又在滨海新区东疆港一名冷链从业人员咽拭子样本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发现阳性结果。
中国新闻网报道称,此前北京、大连、青岛疫情均曝出与冷链相关。
近期全国多地在冷链环境中检出新冠阳性,明确发现“物传人”情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受访时指出,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病毒一般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
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包括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均曾表示,由物流带来输入性病例的风险在增高,防人亦需防物。
10月27日,国家卫健委在《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和《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问答中明确指出,目前,已从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在特定环境下,物体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所以应加强冷链生产经营过程中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货物源头管控、生产经营过程防控和从业人员防护。